尹桂芳 - 個人簡介

尹桂芳,越劇小生。尹派藝術創始人。祖籍浙江新昌。原名尹喜花,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出生於浙江新昌西門外的坎下村小龍潭。她出身清貧,七歲喪父,十歲入科班學藝,可是所投的科班兩次解散。十五歲,尹桂芳由花旦改學小生,兩年後在沈家門正式登台,這以後,尹桂芳跟隨多個演出班子,輾轉演出於新昌、嵊縣、寧波、杭州等地。一九三八年,尹桂芳正式進軍大上海,加盟了舊上海老閘橋旁的永樂戲院,後在同樂戲院領銜演出。那個時期,正是上海越劇由花旦台柱向小生台柱過渡的時期,尹桂芳努力學習、借鑒京劇小生名家家葉盛蘭、俞振飛、薑妙香的藝術成果,充實、提高自身的表演水準,在上海很快走紅,這對越劇小生行當的成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越劇“三花一娟一桂”的時代由此刻開始向“尹桂芳時代”轉變,萬人空巷的“尹桂芳現象”成為越劇最終確立起以小生為台柱的風格特征的有力佐證,成了上海越劇圈中的代表人物。她的表演,格調清麗高雅,風度翩翩,靴子功、眼神功更是令人叫絕;她的唱腔深沉委婉,灑脫雋永,韻味醇厚,獨標一格。她富有創新精神,在越劇界,她是繼袁雪芬之後最早投入“新越劇”行列的著名演員,為越劇改革作出巨大貢獻。一九四六年,她與竺水招搭檔成立芳華劇團,先後演出了《雲破月圓》、《殉情》、《石達開》、《葛嫩娘》、《光緒與珍妃》等一大批既有思想內涵又能吸引觀眾的新戲,尤其是《寶玉與黛玉》、《沙漠王子》和時裝戲《回頭想》、《秋海棠》、《浪蕩子》等戲,接二連三地引起轟動。由於她藝德出眾、人品高尚,越劇姐妹們都親切地稱她為“尹大姐”。

尹桂芳一生演過上百個劇目,其代表作有《盤妻索妻》、《沙漠王子》、《浪蕩子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西廂記》、《屈原》、《何文秀》、《玉蜻蜓》、《信陵君》、《江姐》等。演過上百個劇目,塑造了賈寶玉、何文秀、梁玉書、屈原、張生、信陵君等一係列藝術形象。尹派傳人有筱桂芳、尹瑞芳、尹小芳、宋普南、茅威濤、趙誌剛、蕭雅、王君安等。

尹桂芳 - 藝術曆程

8歲喪父。12歲進入嵊縣醒獅劇社學花旦,後考進嵊縣華堂鎮大華舞台。1933年冬,她離開科班,與別人搭班在浙東一帶演出。1934年年底,沈家門一個戲班請新鳳舞台出身的葉彩金唱頭肩旦,聘剛從瑞雲舞台滿師的竺水招唱二肩旦,唯獨缺少小生,這位班主聽說尹桂芳旦角、生角兼能,於是一邊托人來聘請,一邊自作主張地將尹桂芳取名為“尹雲峰”,掛出了牌子。尹桂芳到了沈家門,一見此狀,哭笑不得。誰知用“尹雲峰”的名字扮演小生,竟使她成了名。1938年,尹桂芳來到上海,先參加越劇界慈善義演,後分別與筱丹桂、王明珠、邢竹琴、呂愛花搭檔演出。1940年秋,尹桂芳與竺水招合作掛頭牌。1942年6月,尹桂芳與來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閘大戲院演出了《黃金與美人》、《春花泣秋風》等新戲。此時,她已具有比較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,又多次觀摩了京劇、話劇的演出,看的電影也不少,眼界逐漸開闊,對科班那一套也感到不合時代要求,於是積極進行越劇改革,決心走出一條新的路子來。1944年,尹桂芳不顧劇場老板的反對,在竺水招的支持下,請來了編導人員,並采用立體布景、寫實的道具和效果、新穎的燈光,在龍門大戲院演出了《雲破月圓》,又演出了《殉情》,觀眾反應良好。

1945年春,她聘請洪鈞、徐進、弘英、蘭明等先後編演了《石達開》、《夜短情長》、《寶玉與黛玉》、《春閨夢裏人》、《幾時重相見》、《荒島恩仇記》、《沙漠王子》等新戲,影響進一步擴大。尤其是《寶玉與黛玉》中的《寶玉哭靈》和《沙漠王子》中的《算命》唱段,在電台播唱後,聽眾反響強烈,越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。這時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,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流派。

1946年,尹桂芳成立芳華劇團。1947年,她積極支持袁雪芬倡導的《山河戀》義演活動,放棄了自己原定拍攝電影《王孫公子》的計劃。1948年,越劇觀眾投票選舉“越劇皇帝”,色藝雙絕、德藝雙馨的尹桂芳榮登榜首。1954年華東戲曲匯演,她主演的《屈原》獲得劇本、表演、音樂一等獎。1959年,芳華越劇團全體演職員遷往福建。文革中,她遭到殘酷迫害,半身癱瘓。但她身殘誌不殘,仍然為振興越劇事業,培養越劇新人積極地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
尹桂芳 - 藝術特色

深沉雋永,流暢舒展,纏綿柔和。其唱腔藝術,醇厚質樸,跌宕有致,具有“圓、潤、糯”三大特點,風靡越劇界,經久不衰,在越劇小生中學尹派的占大多數,有“十生九尹”之稱。她的音域並不寬,唱腔多在中音區運行,很少用高音;她的鼻音較重,演唱時按“字重腔輕,以情帶聲”的原則把字音吐清而別具風味,又善於運用重音和音色、速度的變化表達人物感情的起伏。在表演上,尹派講究手眼身法步的運用,演技精湛優美,瀟灑細膩,多扮演風流瀟灑、文雅溫柔的書生,樸實而不呆板,聰穎而不輕佻,瀟灑而不飄浮。

尹桂芳 - 藝術人生

尹桂芳與《紅樓夢》

趙誌剛談到他向恩師尹桂芳請教塑造賈寶玉這一人物之關鍵,已病重不能言語的尹桂芳艱難地用心寫出了一個“情”字。這一字恰恰道出了多次欣賞尹桂芳表演賈寶玉的深切感受,也點明了尹派藝術的魅力和經久不衰的劇藝真諦。賈寶玉是尹桂芳傾注心血最多的一個人物,也是她塑造的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。她創演的《寶玉哭靈》,淒涼幽婉,成了當年電台的熱門演播節目。“哭靈”一場,她演寶玉不顧一切地衝到瀟湘館門前,看到黛玉的靈位,倏忽止步,知道黛玉果真死了,不由心如刀絞,顫抖地呼喊“林妹妹”,撕心裂肺地叫道:“寶……寶玉來了!”語氣咽塞、泣不成聲地撲向靈桌,默然跪下,無言叩首。每演至此,全場觀眾無不為之淚下。令觀者感到眼前的人物確是不事雕琢、天然成真的寶玉,確是深知黛玉脾性、溫柔純真的寶玉。

【尹桂芳】資料簡介簡曆及圖片

尹桂芳與越劇

尹桂芳浙江新昌縣人。1919年生,10歲入越劇之鄉的嵊縣學藝,後改入醒獅劇社、大華舞台跟班。出科後在寧波、紹興、杭州等地演出。1946年,她著手創建了芳華越劇團。1959年11月,上海芳華越劇團由團長尹桂芳率領遷團到福州,支援福建建設,改名為福建省芳華越劇團。該團經常深入海島山區以及廠礦工地演出。尹桂芳曾在《紅樓夢》、《西廂記》、《沙漠王子》、《盤妻索妻》、《屈原》、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、《江姐》等劇目中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、張生、梁玉書、梁山伯、屈原、江姐等人物形象,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。芳華越劇團在尹桂芳的領導下,培養出一批“尹派後秀”,在曆屆省戲劇會演中,均獲獎。

“文革”期間,尹桂芳身心遭到嚴重摧殘,以致造成半身癱瘓。粉碎“四人幫”後,尹桂芳帶病恢複了芳華。1986年芳華越劇團在福州舉行規模龐大的建團40周年紀念大會與尹派藝術演唱會。當年“越劇十姐妹”中的傅全秀等以及尹派傳人,從上海趕來祝賀並同台獻藝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題了“越劇奇葩”賀詞。當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《尹桂芳唱腔選集》一書。專門介紹了尹桂芳生平與藝術的《一代風流尹桂芳》也隨後出版。1990年12月10至17日,芳華越劇團首次應邀出訪香港,演出了《紅樓夢》、《玉蜻蜓》、《何文秀》等優秀劇目,香港同胞首次欣賞到芳華的藝術風采。尹桂芳走了,但她卻留下一筆閃光的越劇藝術遺產!

尹桂芳 - 個人軼事

身殘意堅

一九七九年,處於半癱瘓中的尹桂芳,在上海藝術研究所和上海越劇院的幫助下,舉辦了盛況空前的“尹桂芳越劇流派演唱會”。這一天,她重新登台,與袁雪芬一起,唱起了《山河戀》的“送信”選段。容納一萬多人的文化廣場座無虛席,有些觀眾乘飛機從香港、國外專程趕來觀看。那以後,她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養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,一批批尹派弟子的成長與成熟,是尹桂芳藝術生命的延續,用她自己的話說:“殘了尹桂芳,自有後來人。”

“一點尹派味道都沒有嘛”

上世紀80年代,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、尹派小生藝術創始人尹桂芳在電視台錄製個人藝術集錦。其中包括尹桂芳在上世紀50年代創作的《屈原》片段。在這出戲裏,尹桂芳一改以往儒雅俊秀的小生形象,以老生應工飾演大詩人屈原。其中的《天問》,尹桂芳運用紹興大板,白口和唱腔交叉呈現,慷慨激越,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。然而,一位年輕的樂隊成員聽後竟說:“咦,一點尹派味道都沒有嘛。”尹桂芳一愣,繼而笑笑說:“小鬼,尹桂芳唱的都還不是尹派啊?”正因為有了豐富多彩的流派藝術,中國的戲曲藝術才如此色彩斑斕。然而,流派一旦形成和固定,“懂行”的觀眾就會以流派特征要求流派傳人,甚或像上述那位樂隊成員,竟以條條框框約束起流派創始人來。其實,尹桂芳當時跟那位樂隊成員還說了一句話:“我的唱腔都是根據人物來的,可不能在‘屈原’裏放何文秀的唱腔。”所以,學流派,切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模式,隻求學得像,而要根據人物塑造的實際需求進行運用和突破。

《梁祝》主曲調是“偷”來的

作曲家何占豪道:在浙江工作的他無意中聽到尹桂芳演唱的《山河戀》,他被深深吸引了。來上海工作後,哪裏有尹派演出哪裏就有他的身影。上世紀50年代,單位領導讓他為梁祝譜曲,“要寫深刻的,很美的。”何占豪有些犯難。一天,家門口正好有尹桂芳的演出,許多工廠女工雖然很窮,穿著開口的鞋子,但還是擁到劇院門口探著腦袋看,“每次聽到‘妹妹呀……’這一段時她們就特別興奮,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。”也正是那一刻,何占豪突發靈感,寫下了《梁祝》的開篇曲:“咪索拉多銳拉多索……是從尹老師那偷來的。”

尹桂芳 - 主要作品

尹桂芳一生演過上百個劇目:其代表作有《屈原》、《江姐》、《浪蕩子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西廂記》、《何文秀》、《玉蜻蜓》、《信陵君》、《盤妻索妻》、《沙漠王子》等等。   

代表人物有賈寶玉、何文秀、梁玉書、屈原、張生、信陵君等等。塑造了一係列經典藝術形象。

尹桂芳 - 活動年表

1939年2月6日,農曆戊寅年十二月十八日:尹桂芳首次到滬演出   

尹桂芳首次到上海,客串演出於由王明珠、張桂蓮主演的永樂戲院。   

1941年1月3日,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:上海“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”舉行   

中國救濟婦孺總會募捐運動在上海新新電台舉辦“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”,施銀花、屠杏花、姚水娟、竺素娥、筱丹桂、馬樟花、袁雪芬、尹桂芳、竺水招、徐玉蘭、商芳臣、李豔芳、邢竹琴等38位演員,參加播音演唱。   

1941年1月21日,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:“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”舉行   

“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”在上海浙東大戲院進行。日夜場演出折子戲。

演出劇目有: 《楊忠保》尹桂芳飾楊忠保《借紅燈》(尹桂芳,竺水招) 《樓台會》(姚水娟,李豔芳)   

《書房會》(馬樟花,傅全香)   《大堂會》(商芳臣,林黛英)   《盤夫索夫》(竺素娥,邢竹琴)   《曾貴嫖嫂》(王水花,王明珠)   《化緣認妻》(尹樹春,陳素娥)   《倪鳳扇茶》(筱丹桂,張湘卿)   《方玉娘哭塔》(施銀花,錢秀靈)是日,“越劇皇後”姚水娟演畢步出戲院,突遭歹徒投擲糞汁。   

1941年1月22日,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:越劇九班大會串舉行   

1月22日至23日,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故鄉災款遊藝大會,聯合在大來、天香、卡德、民樂、永樂、南洋、同樂、浙東、萬國等戲院演出的越劇團,假座上海更新舞台舉行九班大會串。劇目有《碧玉簪》、《孟麗君》、《沉香扇》等。馬樟花、李豔芳、王水花、毛佩卿扮演王玉林,施銀花、筱丹桂、竺水招、邢竹琴、林黛英扮演李秀英,小白玉梅、姚水娟、王明珠、袁雪芬扮演孟麗君,竺素娥、張湘卿、尹桂芳、屠杏花扮演皇甫少華,小白玉梅、姚水娟分飾蔡蘭英,屠杏花、竺素娥、張湘卿、尹桂芳分飾徐文秀。   

1941年7月29日,農曆辛巳年閏六月初六日: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舉行   

7月29日至30日,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,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,日夜共演4場。劇目有《禦筆樓》、《采桂別桂》、《樓台會》、《楊貴妃》、《恒娘》、《林慧娘》、《販馬記》、《碧玉簪》、《紅玉公》、《貂蟬》、《拾玉鐲》、《女欽差》、《書房會》、《寶蓮燈》、《馬寡婦開店》等。參與主演的有屠杏花、王杏花、小白玉梅、邢月芳、商芳臣、筱丹桂、賈靈鳳、袁雪芬、馬樟花、徐玉蘭、趙瑞花、竺素娥、邢竹琴、範瑞娟、尹桂芳、竺水招、姚水娟、李豔芳等演員。   

1942年4月15日,農曆壬午年三月初一日:傅全香加入同樂戲院  傅全香加入同樂戲院,與尹桂芳、竺水招合作。

1944年5月11日,農曆甲申年四月十九日: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舉行  上海越劇聯誼會假皇後大戲院,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,義演3天。有傅全香、範瑞娟的《送鳳冠》;李豔芳、邢竹琴的《十八相送》;筱丹桂、賈靈鳳的《人心》;尹桂芳、竺水招的《陳琳與寇珠》;姚水娟、王水花的《拾玉鐲》;王杏花、竺素娥的《販馬記》;施銀花、屠杏花的《化緣認妻》;餘彩琴、張桂蓮、陸錦花、戚雅仙、徐天紅、吳小樓的《明末遺恨》。   

1944年9月,農曆甲申年:尹桂芳開始越劇改革   

尹桂芳在龍門大戲院開始越劇改革,首演新越劇《雲破月圓》(由深紅編劇,紅英導演),並建立劇務部。洪鈞(韓義)、野鶴、鍾泯、徐進、藍明等相繼加入。   

《光緒與珍妃》尹桂芳 飾 光緒1945年12月24日,農曆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: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,全滬越劇大會串舉行   

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,假座天蟾舞台舉行全滬越劇大會串。劇目有筱丹桂、徐玉蘭的《青衫迷》;邢竹琴、王水花的《大堂會》;袁雪芬、範瑞娟的《忠魂鵑血》;姚水娟、張桂蓮的《血濺洞房》;傅全香、張湘卿的《送鳳冠》;尹桂芳、竺水招、徐天紅的《兩代兒女》;尹樹春、玉牡丹的《大劈棺》;金香琴、金月樓的《禦筆樓》等。

1946年2月2日,農曆丙戌年正月初一日:芳華劇團成立   以尹桂芳、竺水招為首的芳華劇團成立,在九星大戲院首演《沙漠王子》,由徐進編劇,鍾泯導演。   

1947年4月8日,農曆丁亥年閏二月十七日:尹桂芳、竺水招首演時裝越劇《浪蕩子》   

以尹桂芳、竺水招為首的芳華劇團,在九星大戲院首演反映上海現實生活的時裝越劇《浪蕩子》,由徐進編劇,嚴進導演。   

1947年7月29日,農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:“越劇十姐妹”簽訂聯合義演合約  越劇界一批著名演員在上海四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會,為聯合義演簽訂合約。在上麵簽名的有尹桂芳、徐玉蘭、竺水招、筱丹桂、袁雪芬、張桂鳳、吳小樓、傅全香、徐天紅、範瑞娟(次序按合約原件排列)。這十位演員人稱“越劇十姐妹”。   

1947年8月19日,農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: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《山河戀》  因在上海的越劇演員處處受著老板的控製、盤剝和欺淩,她們渴望有自己的劇場,能自由地演戲。為了籌建創建越劇實驗劇場,袁雪芬、尹桂芳、範瑞娟等十個年輕的越劇演員,發起舉行聯合大義演。演出劇目是《山河戀》,地點在黃金大戲院。這十位演員是:袁雪芬、尹桂芳、範瑞娟、竺水招、徐玉蘭、筱丹桂、徐天紅、傅全香、張桂鳳、吳小樓。   

1947年8月29日,農曆丁亥年七月十四日:《山河戀》獲準繼續演出   在前一晚接到警察局送來的“勒令停演”後,袁雪芬、尹桂芳、吳小樓和湯蒂茵,到社會局與局長吳開先展開麵對麵的說理鬥爭,取得勝利,《山河戀》獲準繼續演出。該劇演至9月12日結束。   

1947年9月23日,農曆丁亥年八月初九日:芳華劇團改組為雲華劇團  因尹桂芳去香港,原芳華劇團改組為雲華劇團,竺水招為團長,演出於上海國泰大戲院,首演劇目為《未婚妻》,主要演員有吳小樓、周寶奎、焦月娥、張茵、賈靈鳳等。   

《陸文龍》尹桂芳(左)飾陸文龍 王文娟(右)1948年7月13日,農曆戊子年六月初七日:尹桂芳重建芳華劇團   尹桂芳從香港返滬,重建芳華劇團,與王文娟搭檔,演於蘭心戲院,首演劇目《陸文龍》。   

1948年9月4日,農曆戊子年八月初二日:芳華越劇團遷往新光大戲院   芳華越劇團遷往新光大戲院演出,尹桂芳與傅全香搭檔,老生為徐天紅。   

1954年5月22日,農曆甲午年四月二十日:芳華越劇團首演《屈原》   芳華越劇團在麗都大戲院上演了曆史劇《屈原》,由馮允莊編劇,司徒陽導演,尹桂芳、徐天紅、許金彩、戴忠桂、尹小芳等主演。   

1957年4月,農曆丁酉年:“越劇之家”上海市經濟委員會成立   為在嵊縣建立“越劇之家”,成立了“越劇之家”上海市經濟委員會,袁雪芬任常委會主任,尹桂芳、戚雅仙為副主任,王文娟、魏素雲等10人為常委。集資采取義演形式。義演從4月上旬開始,至1959年2月為止,共籌義演款37202元63角。   

1958年12月17日,農曆戊戌年十一月初七日:芳華越劇團首演《紅花村》   芳華越劇團新作現代劇《紅花村》,首演於瑞金劇場。該劇由陳曼、王豔霞編劇,朱家訓導演,尹桂芳、徐天紅主演。   

1993年4月18日,農曆癸酉年三月廿七日:“一代風流――尹桂芳”藝術係列活動舉行   

4月18日至4月20日,“一代風流――尹桂芳”藝術係列活動在她家鄉浙江新昌舉行3天,除進行藝術研討外,還有大型演出。尹桂芳率領上海、浙江、福建的弟子尹小芳、尹瑞芳、茅威濤、趙誌剛、張學芬、王君安、張麗君等演出尹派名劇。上海的中年演員張國華、朱祝芬,也參加表演尹派代表作《屈原》選場。

尹桂芳 - 遙祭尹桂芳先生

輕輕地我走了/正如我輕輕地來/我輕輕地揮手/作別西天的雲彩。許多年前,帶著淡淡的哀愁,徐誌摩走了。許多年後的今天,同樣的離別,不同的哀愁,我們為尹先生送別。那一刻,痛徹肺腑,我們淚眼婆娑,無語凝噎。想起了《江南女巡按》,袁行健也是在這樣的哀痛中,絕塵而去,幾乎是從心底最深處,吐出了這樣一句話:縱有豐碑高萬丈,此恨綿綿天地長!

誰會想到竟應在了先生身上?!康橋別過,可以再來;先生西去,如何還能“重新來過”?先生無疑以其完美的人格、執著的追求、爐火純青的技藝樹起了一座豐碑。無情的風雨可以摧殘一個人的肉體,卻無法動搖一顆高貴、正直、堅強、火熱的心;世事滄桑,有形的終有磨蝕消亡的時候,然而那用血淚、用真情凝成的豐碑卻是不朽的,先生的精神力量必將是永恒的!

當年義演《山河戀》的壯舉早已載入史冊,在一代代越劇人的心中默默傳承;先生扶掖後人、殷殷期盼的眼神透過世事的無常留駐於愛越人的心田。這樣的力量,難道不足以撼動天地嗎?遙望蒼穹,那閃爍著光輝的,可是先生深情的雙眸?那拂過麵頰的微風,可是先生在柔聲傾訴?先生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麽?

長歌當哭。先生走了,我們該如何?數十年前,一曲《山河戀》喚起了救亡圖存的青年;今天的我們,又該如何肩負起前輩寄予的厚望,如何麵對前人熱切的目光?數十年後,當我們與前人重逢時,能無愧嗎?陶淵明說:“親戚或餘悲,他人亦已歌,死去何所似,托體同山阿。”我深信先生已化作了山脈,默默守望著她鍾愛的舞台。我們呢,有勇氣迎接先生眷戀的目光嗎?能無愧於“傳人”的稱號嗎?薪火相傳的,不僅是藝術,還有沉甸甸的責任嗬。

心香一瓣,遙祝剛剛離去的先生,一路珍重。我們在夢中相遇,我們在夜空中相會。采一束淡淡的小花,輕輕地放在先生的靈前,怕驚擾了熟睡的先生。
今夜仰望星空,那最亮的星星,是您嗎?
輕輕地我走了/正如我輕輕地來……
好人一生平安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